近红外光照射氧化铥纳米颗粒 可直接产生活性氧 -九游会ag
日期:
2022-02-25
浏览次数:
6
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春)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陶可副研究员、孙康教授团队首次发现氧化铥(tm2o3)纳米颗粒可以在近红外光激发下产生活性氧。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某些材料可以吸收光的能量催化周边氧气并产生具有高度反应性的活性氧,是光催化、污染处理、精细化学、消毒灭菌,以及肿瘤的光动力治疗等领域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然而,现有材料仅能被可见或紫外光激发,无法被能量更低的近红外光激发,限制了上述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太阳辐射中近红外光能量占比过半(约53%),却在光催化等领域难以被利用。在生物医用领域,紫外或可见光几乎无法穿过人体,导致现有的光动力肿瘤治疗或光动力杀菌等应用被局限于体表位置。虽然近红外光的生物体穿透深度可达厘米级,但目前在近红外光下没有可以直接产生活性氧的材料。因此,探索可在近红外光波长激发下产生活性氧的材料,一直是材料学界孜孜追求的梦想。研究团队在分析传统有机光敏剂机理的基础上,认为电子在激发态约10-3秒的长寿命可能是在近红外区域产生活性氧的关键因素。因铥离子在近红外区域相应能级有类似的长寿命、较大的光吸收截面和较小的光发射截面,团队大胆地假设:铥元素相关化合物可能具备光激发活性氧产生的性质。该研究成果改进了氧化铥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确认了在紫外、可见、近红外等不同波长的激光或非激光光源激发下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尤其是在近红外光下直接催化产生活性氧,tm2o3纳米颗粒的活性氧产生量子效率大幅提高至约36%,研究证实了在功率密度极低的非激光光源辐照下,小鼠肿瘤的生长即可被明显抑制,从而为光动力治疗拓展至体内深部病灶打下了材料基础。审稿人认为,“之前,氧化铥由于其大原子序数被应用于医学成像和放疗增敏等领域,而本文首次发现其具备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可能对诸多领域有重要价值”。
hot news
/
相关推荐
2022
-
04
-
18
点击次数:
4
来源: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承载三名航天员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谱写了我国载人航天和空间站建设新篇章▲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图片来源于新华社)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长寿命低比值无机热控涂层、耐高温隔热材料与组件、返回舱舷窗防烧蚀污染涂层、姿控发动机热防护材料、舱内通道照明和仪器仪表等多种载荷表面高辐射热控涂层、舷窗玻璃及光学涂层、返回舱防热天线...
2022
-
04
-
18
点击次数:
0
来源:上海恒益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2022年4月16日北京时间2点16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在我国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世界首颗具备co₂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能够大幅提升全球碳监测和大气污染监测能力,卫星在轨应用后将实现对生态环境、气象和农业等多领域定量遥感服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图片(上述内容图片引自上海航天app)星载激光雷达为主动式探测系统,激光波长稳频精度、光束质量,...
2022
-
04
-
18
点击次数:
0
来源:爱集微近日,来自艾姆斯实验室和爱荷华州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及来自美国、德国和英国的合作者发现了一种新型费米弧。研究小组在对稀土单核化物ndbi(neodymium-bismuth)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型费米弧,它在当材料变成反铁磁时并处于低温的条件下出现。金属中的费米面是被电子占据和未被占据的能量状态之间的一个边界。费米面通常是封闭的轮廓,并形成球体、椭圆体等形状。位于费米面的电子控制着材料...
2022
-
04
-
16
点击次数:
1
讲好稀土故事,传递上海声音!《上海稀土》电子期刊2022年第2期正式上线,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还等什么,快来阅读吧!